|
|
中国哲学论文 |
|
4“和谐”与“斗争”哲学的辩证分析 |
摘要: 本文重点讨论“和谐”与斗争的哲学关系。从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重点辩证分析了“阶级斗争”的特点、趋势。指出西方一些学者关于“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阶级”观点的误区,危害。古人说:“物极必反”。论证阶级斗争最终必然导致民主与法治。指出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基础是民主与法治。“天生万物,唯人为贵”与“天赋人权”是东西方价值观的交汇点、共同点。只有用全人类的先进思想与理论指导, 建立民主与法治社会,才能真 |
陈宗寿 |
1296 |
5-26 |
|
4全新的女权主义理论和实践 |
女权主义(feminism),或被译作女性主义,然而,作者经考察发现,从女权主义到女性主义,不是一种译法的差别,也不是译者的偏向和喜好,而是从理论发展的表征。在这些不同的称谓里包含有女权主义发展的阶段性递进的过程。女权主义从出现起就强调男女平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首先追求的争取选举权、工作权、生存权以及其他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在社会解放的进程中,逐步获得了成功。女权主义的目标确立为争取真正的人 |
李燕 |
452 |
5-17 |
|
4哲学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 |
[摘 要] 人类的现实生活包括公共活动领域和私人活动领域两个方面。公共活动领域问题的实质就是公共性问题,对公共活动领域的关注也就是对公共性的关注。对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公共性问题加以思考,是哲学最重要的使命。关注公共活动领域是哲学的一个必要的维度。所谓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不应仅仅是向私人生活回归,更重要是向公共生活回归。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通过政府改革来解决公共性问题或危机 |
郭湛 |
508 |
5-17 |
|
4哲学社会科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人类社会历史是一部文明的创造和发展的历史。在这部壮丽的史诗中,哲学社会科学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从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到19世纪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传播,20世纪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创新,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推动的一次又一次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趋向一体化的发展,使人类行动更具有自觉性和合理性,不断从走向更成熟、更进步的文明形 |
郭湛周… |
660 |
5-17 |
|
4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 |
杨庆中 |
611 |
5-17 |
|
4天人问题溯源 |
[摘 要]:殷周之际,周公“损益”殷商宗教,纳“德”于宗教信仰系统之中,作为天人沟通的根据,形成了“天人德合”的天命观。春秋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外缘助力,西周天命论的内在矛盾愈益突出,构成天命论的诸多要素,特别是天、人等要素遂逐渐发生分化,并得到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春秋战国之际,老子与孔子反思三代宗教及春秋时期的政治现实,借助于西周天命论分化带来的丰富文化资源,扬弃“天人德合” |
杨庆中 |
447 |
5-17 |
|
4“学而优则仕”辨 |
内容提要: “学而优则仕”,在孔子时代,还只是一个政治号召,其所体现的是儒家“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而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之官方思想,特别是随着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实行,此一政治号召之具体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成为统治者对士人所发出的诱惑,这种政治上的诱惑,久而久之,亦成为士人自觉的心理追求,并由此而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学 优&n |
罗安宪 |
491 |
5-17 |
|
4中国艺术与中国哲学详细内容 |
每一个民族、时代、社会的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民族、时代、社会的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时代精神,和不同的社会思潮。所谓艺术的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不过是特殊的民族精神在艺术中的一般表现而已。每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丰富多彩的,甚至于形成许多不同的流派。但是与其他民族的艺术相比,这些不同流派又都显得近似。 &n |
1462 |
1-8 |
|
共 78 篇论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0页 8篇论文/页 转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