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传统文化论文 |
|
4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 |
众所周知,元杂剧中有所谓“宾白”。然而,就现存元代戏曲剧本来看,南戏提示说白用“白”,杂剧一般用“云”,少数用“白”。惟《元刊杂剧三十种》有两处出现“宾”字,一处在《气英布》第一折: (正末)云:小校那里!如今那汉过来,持刀斧手便与我杀了者!交那人过来。(等随何过来见了)(唱宾)(正末云)住者!你休言语,我跟前下说词那!(等随何云了)(正末唱) 另一处在《李太白贬夜郎》三折:“(宾):你问 |
571 |
1-29 |
|
4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特征密切相关。可以说,作为文学观念之理论化形态的文论话语乃是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直接体现。具体言之,与古代士人“社会导师”的文化认同直接相关,形成了儒家工具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古代士人维护个体精神自由与超越意识直接相关,形成了以道家、佛释之学为思想依托的审美主义文论话语系统;与士大夫诗文酬唱的文人情趣直接相关,形成了以文本分析为核心的诗文评话语系统。 |
李春青 |
1710 |
1-9 |
|
4笑谈古今也从容——试论“戏说历史”的文化内涵 |
关键字:历史观 历史剧 历史题材 戏说历史 历史编纂 [摘要] 任何一种历史记录都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性,任何人都不具有界定、说明、解释历史事实的终极权力。不同的历史观和历史记录掩藏着不同的旨趣,对历史题材的处理遮蔽着不同的利益。“戏说”历史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戏剧的形式述说历史,一类是以游戏的心态述说历史。一般社会精英易于容忍前者,却难以接受后者;而在普通百姓那里,这种区分没有多少实质意义。并非 |
季广茂 |
766 |
1-8 |
|
4滋味说探源 |
关键字:滋味说 美 味 一位西方人曾这样把中国菜和日本菜加以对比 : “日本菜似乎只是为眼睛而做 , 而中国菜却真正是为了舌头的。”的确 , 中国不愧为“饮食大国” , 在这个国度 , 好像人人都可称为“美食家” , 不但讲究吃 , 而且舌头的味觉也似乎分外发达 , 吃东西特别讲究滋味。更使西方人感到惊奇的 , 是中国人不仅用舌头来品 |
李壮鹰 |
604 |
1-8 |
|
4《周易》“时”“位”观与中华人格详细内容 |
摘要:《周易》提出了“时”“位”这两个相当重要的观念,“时”与“位”有区分也有联系,两者都与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紧密相连,是“道”之“时”、“道”之“位”。儒家、道家、和禅宗分别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这种“道”之“时”“位”观做出了回应,生成了各具特色的“君子人格”、“圣人人格”和“超越人格”。三者共同熔铸成中华民族所共有的人格品质。 &nbs |
556 |
1-8 |
|
4生生之境————《周易》“变”“通”观念的生态关怀详细内容 |
内容提要:《周易》的“变通”观念清晰而明确地表达了《周易》的运动性、生命性特征,更以一种内在的方式体现了《周易》中蕴含的生态关怀。“变”揭示了生态系统的创生性、丰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通”则通过对“变”的发展与延续,对“穷”的超越,对“利”与“文”的追求揭示了生态“为人”而更需“人为”的本质。“变”“通”结合,体现的就是作为生命第三种状态的“生生之境”,即是生态。作为儒、道两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周 |
552 |
1-8 |
|
4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
文章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材料探讨了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提出艺术世界性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艺术的世界性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保持艺术的民族性不能夜郎自大,不能无视他民族艺术精华;吸收他民族艺术精华也不是将民族个性消解。我们不能祈求拥有一种包含一切艺术之优点的艺术,应不断吸收他民族艺术的精华,以完善和发展本民族艺术。在世界艺术的大舞台上,民族性才有意义,离 |
747 |
1-7 |
|
4“反思十七年”与中国戏剧的当代发展详细内容 |
一
随着各种或新或旧的社会思潮渐次兴替,中国戏剧的理论与实践正面临一个空前混乱的时期。这样的混乱是否存在于所有文化领域且存而不论,至少是在艺术领域,它确实存在着而且正在对艺术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着现实的影响。而在戏剧领域,尤其是本土戏剧领域,混乱的程度显然要甚于相关的其它领域。混乱最典型的表现形态,就是戏剧观念的驳杂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戏剧界普遍弥漫着思想与观念上的 |
470 |
1-7 |
|
共 75 篇论文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0页 8篇论文/页 转到: |
|
|